
语文初中作文锦集六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初中作文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初中作文 篇1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
2.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3.培养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刻苦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借鉴。
2.体会作者自然平淡的文风。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并评价作者在文中所提出的如何作文的主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法)。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文章《谈作文》,在未接触文章之前请大家根据题目猜一猜,这篇文章应该写些什么?(以此激发学生认真读课文的兴趣)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出声地通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借助工具书弄懂以下重点字词。
四、探究课文。
师生共同就下列问题进行研讨交流。
1.作者在文中就如何作文都提出了哪些见解和主张?
(设题目的: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整体思路的能力。)
作者认为,“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而且主要还在人力。写文章一定要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初学作文的途径是临帖和写生,且二者都不可偏废。另外写生还要从描写文和记叙文练起。
2.学生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理清托尔斯泰修稿时的具体情形,试着用简洁的语言复述下来,并加以简要的评价。
(设题目的:锻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从改稿中我们不难看出托尔斯泰对文字运用的一丝不苟的谨严态度,小到句读,大到文章的中心,无一不在他的修改范围之内。其修改的内容之杂,历时之长,用心之重,无不让人佩服。
3.托尔斯泰和小泉八云对文稿修改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设题目的:让学生养成立足文本进行思考的习惯,并能通过前后对比,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前者是在文章写完以后的修改,而后者是在文章写作中进行的修改。
4.同样都是写一流作家对自己文章的推敲揣摩,为什么还要举五个人的例子来加以证明?这是否雷同?从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作文修改观?
(设题目的:锻炼学生透过文字深入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因为这五个人的侧重点不一样。写福楼拜和莫泊桑是从结果上让人体味出他们对于文章的推敲功夫;而其他三人都是通过再现其过程来表明修改功夫的。这三人中又有不同,甘地的沉思一日就属于写前修改,小泉八云的修改属于写中修改,而托尔斯泰的修改则属于写后修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作文的修改是应贯穿于作文的全过程的,即写前修改——写中修改——写后修改。
5.作者指出了初学作文的途径是临帖和写生,并且声明,二者都不可偏废。可惜,目前对这二者都比较忽视,尤其忽视临帖。同学们不妨讨论一下:作者指出的途径对不对?如果对,应该怎样去实施?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学习素质,以及学为所用的好习惯。)
作者指出的途径道出了作文的真谛,我们学写作文就应该多读多练,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临帖和写生。
6.请同学们纵观全文,探讨一下文章写法上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设题目的: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由文及人,对作者自然平淡的文风有所了解。)
书信的文体,详略得当的结构,作者与读者交谈的姿态,自然的过渡,准确的用词,诚恳的态度,中肯的劝导等,作者自然平淡的文风水到渠成。
五、链接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讨论:学习本文你受到哪些启发?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学做作文?
(设题目的:联系学生的写作实际,探讨本文可以吸收借鉴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习惯。)
教师小结:
1.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今后写作的时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咬文嚼字的谨严态度。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更能准确表情达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
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
2.作文的修改要贯穿作文的全过程,学习写作要从记叙文和描写文练起。
3.学习吸收作者提出初学作文的途径:临帖和写生。养成广泛读书、勤于积累、不辍练笔的好习惯。
4.我们看名家作品,除了可以学到一些知识上的内容,还可以从文章本身得到很多写法上的启示,如作者平等的姿态,谈话的方式所形成的自然的文风、作者明了清晰的结构布局、晓畅通俗的表达、广博深厚的学养等方面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六、学习积累。
1.复习整理并熟练记忆本文的字词。
2.运用从本文中学到的方法来修改你曾经写过的作文,并于下次作文课谈谈你的体会。
七、阅读推荐。
朱光潜是美学界名副其实的老前辈和权威。他著作等身,译文浩繁,他的作品如朱自清先生所称誉的:“行云流水,自在极了。他论文学、美学像谈话似的一层层领着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去。”课后请大家查找并阅读作者的美学普及专著《谈美》《谈文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西方美学史》等著作,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语文初中作文 篇2一、多方位提升学生的写 ……此处隐藏1307个字……如何搞好复习,提高学生的成绩,又成了摆在每一位任课老师面前的头等大事,结合以前的一些经验教训,再参考了近几年来的试卷命题方向,今年的复习准备如此进行:
“学而时习之”这是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就应该经常进行的,到了复习阶段就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那些平时就应该学会的生字词,以及要背诵的课文、诗歌再从新的检查一遍,特别对于那些程度较差的学生,要力争能够一个不拉的督促其完成,如果确实没有能力完成的,也应该把一些名句背诵会。
看起来这很功利,但是这又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些在试卷中看起来分值不大的题目,却又是最能把语文成绩拉开的题目。因为这些是基础中的基础,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会的,如果有哪个学生在这上面分数拉了下来,那就意味着在起跑阶段他就已经滞后了,而且从历年来的考卷分析,在语文基础知识上面丢分的同学不在少数。所以,这方面的工作无论从学生自身的素质来说。还是从教学成绩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在方法上可以灵活一点,可以在每节课上留出5-10分钟的时间复习,形式更可以多样,听写,口述都可以。但一定要让学生动笔,以往的经验发现好多学生背的滚瓜烂熟的文章、词语,一动笔就错字连篇。另外复习的次数要多,让学生反复的记忆,强化记忆的有效性。
阅读题,占语文成绩的很大比重,但是复习的时候又往往无从下手,复习的时候要靠较多的练习强化训练,首先,要把有关的文体知识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同时要结合大量的练习教给学生做题的技能,提高阅读题答题时语言的准确性。
作文,可以根据本册书上的重点让学生注意考试时的命题倾向,对于平时积累的一些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等等进一步的熟悉、归类、牢记。并能活学活用,力争能够在考场上用到。同时可以进行几次限时作文。以提高学生考场应试能力。
如果条块化复习是横向复习的话,那么还有必要纵向复习一遍,让学生按课文的次序,把书上的知识按课的次序梳理一遍,主要是课下注释里的重点字词,以及课文中涉及的一些知识点,可以把课后的一些重要题目再重温一遍,让学生把本册书的知识按单元画出知识树,增强条理性。这有利于学生整个知识构架的形成。
语文素养重在平时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考前纵横交错的复习对语文成绩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
语文初中作文 篇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我的精神大餐)。漫游在书的海洋中,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去大胆地探索语文的奥妙,真是其乐无穷,受益匪浅。
书,是我的精神大餐;是带我冲出沟谷,驶向康庄大道的途径;也是帮我打开成功的大门的金钥匙。
前面已经说了读书的重要,这一段没有更新的意思,有点多余,可以删掉。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俗语说明读书的功利性,与下面孔子教导的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方法没有联系,可以删掉)我从流芳千古的《论语》中,明白我们要“仁”爱待人,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所不愿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人。在满腹经纶的孔子的熏陶下,我还掌握了一个学习方法: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温故才能知新)。我们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冰心的散文集)《繁星·春水》在五四运动时,曾盛行一时。我细细品味时,也从中感到母爱的博大无私和至高无上。它是生命的源泉、美的极致和人生的港湾。然而,我得到不仅仅是这个美好的感受,还拓展了我的语文视野,丰富了我匮乏的词汇量,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从此我悟到),尤其是文章的语言描写,要清新淡雅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情韵悠长,才能打动读者的心。
在中国灿烂的古诗词文化中,有许多经典名句至今流传千古、家喻户晓。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蕴意深远的名句告诉我们要扬起理想的风帆乘风破浪。还有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生动形象的比喻委婉(生动)地刻画出西湖之美......在这唐诗宋词中,我们汲取丰富的知识,陶冶高尚的情操,不断提高自己对语文的见解能力。可见,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最好点出读了哪本诗集,如《唐宋诗精选》,或者《唐诗三百首》,这样自然就与读书相联系。否则好像是写读诗的重要了。
遨游在一望无垠的书海里,仿佛走进了一个缤纷多彩的语文世界中探索奥妙、汲取知识、学习语文.
语文初中作文 篇6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写,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从而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近孩子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上课时,一开课,让学生说灰太狼红太狼的特点,学生因为感兴趣发言特别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在介绍自己的时候,用一些好词好句,老师能及时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注意积累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而且老师语言朴素,自然得体,学生接受很快,这是一堂值得学习的写作课。
三、课前准备充分
老师在课前准备了自己的下水文,让学生有型可参,学生克服了作文畏
难情绪。并且老师在课前收集了一些好词好句为学生写作前作好铺垫。
四、注重方法指导
中心句加具体事例,开头结尾的方法。
五、优化指导,激活思路
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拔的技巧与艺术。这次作文指导课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首先得益于老师提供了句式,规范了语言。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以片断训练为重点。段,是介于“句”和“篇”之间的表现形式。段,在结构方式上有一定的组合规律,包括并列、总分、因果等。句,这一教学环节无不渗透着教师指导学生片断组合以及谋篇布局的良苦用心。
教师成功地引进口语交际。这堂课先口语交际,再习作,融口语交际、习作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开拓思路。说和写相互配合、渗透。口语交际有效地提升了习作质量。我们知道,说话是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桥梁。加强学生对口头语言的训练,是保证由句列段的过渡乃至完成小学作文教学任务的需要。口头语言倾泻于笔端,便是生动的文章。林老师的这节课无不体现着“从说到写”的这一科学规律。
六、多元评价,画龙点睛
在这堂自由写话课上,教师始终注意学生说话和写话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多元,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及师生互评。在评点中,再次让学生揣摩写法,感悟本次习作的要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在课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教师的真诚倾听,听到的多是教师的热情鼓励。教师的尊重促使学生拓展思路,开拓想象,真正还学生“真本性”。林老师在每次学生交流之前,总不忘交代学生认真听,想想“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更精彩?”我们可以看到,课中,学生始终在专心地聆听同学的说话,始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学的发言。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获得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