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

兰亭集序说课稿

时间:2023-11-10 15:45:16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6篇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兰亭集序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因为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兰亭集序》出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八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在思想上、语言上也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二、说学情

当我们对教材和课文有一定的把握之后,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下基本把握。此年龄这是高一年龄段,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学生的文言学习基础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此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不仅如此,学生若能根据学习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三、说教学目标

在把握住了整篇文章的教材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我们依托于这两个情况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设计出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做到能够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法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

而教学重难点是依托于教学目标而来,所以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也是整个说课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

通过谈话法进行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

2.对文中的序文特点做出相应的普及和补充,扩充知识。

3.朗读全文,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三)深入研读

1.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盛,盛大。

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的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

2.接下去我会提出一个问题,用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情感线索。“全文四段可分为几个部分,试着从每一个部分里面找出最能表现出作者情感的词眼。”然后明确“乐——痛——悲”的情感线索。这个问题从整体上树立了文章的基本脉络。

3.然后抛出下一个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乐,为什么痛,为什么悲”,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试着概括。然后明确,快乐因为游玩,痛因为时间短暂,悲因为时代问题。然后着重探讨痛和悲的原因,同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互相帮助认识其中的积极情感内涵。

4.然后赏析这句话“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确作者批判了当时人们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可等同视之。升华作者的情感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生命观。这个问题的提出直接指向了作者的情感。

5.带着情感在次品读最后一段,升华情感。然后进行汇总知识。作者从兰亭盛会写起,情感历经变化,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不愧为千古名篇。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能够树立积极地人生观。

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很好的串联起全文,结构完整,由浅入深,在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拓展延伸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在这样的一个时刻,一起感受了王 ……此处隐藏9249个字……。听完录音后,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

3、再读文本,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学生再读文本,小组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交流梳理积累的文言词语及句式,教师巡视点拨重点语句。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

4、三读文本,读出情感,提出“我的发现”

反复诵读,让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会有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我的问题”,如(1)文中写景最美的地方(2)作者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3)我的疑问是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旧模式。

5、展示讨论成果

(1)赏析清新优美的写景句,体会语言特点

(2)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讨论作者欢乐与痛苦的原因。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发挥学生潜能,各抒己见,概括出作者由“乐”到“痛”再到“悲”的情感变化,体会“死生亦大”的沉痛感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点拨,补充提升学生的展示成果。

6、四读文本,探究、发现

文本中作者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是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理解作者由乐到悲的情感变化。

7、拓展、延伸

出示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和苏轼《念奴娇》中的名句,他们虽然有“对酒当歌”“人生如梦”的悲叹,但他们的自我意识都很强烈,对生命有限性的感受都很深刻而又凝重,他们用现实的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幻和时间的奔流,在给定的生命限度内进行最大可能的价值创造。所以历史上许多悲叹人生有限世事虚无的人往往富有进取心,并为世界创造了不朽的价值,而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艺术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小结:王羲之虽然已经远去,但是他的书法他的兰亭却永远散发着魅力,我们又该留下怎样的脚印呢?

8、布置作业

搜集王羲之的有关资料及书法作品,背诵全文

六、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以讲解为主,淡化了诵读,学生在教师精心讲析之后,也能获得许多知识,只是我觉得这种获得有些被动,这种方式存在一点舍本逐末的尴尬。所以这节课我改变了一般的文言文学习思路,由老师讲变成学生读,按文言文“四步学习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让学生讨论交流,读的过程有收获,交流之后能提高。缺憾:因时间关系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背诵完成的不好。

附板书设计

结构线索情感线索记会乐

感叹痛

明意悲

玛丽

兰亭集序说课稿 篇6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一、 说教材地位

《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忧,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反复阅(诵)读体味法。在反复阅(诵)读中体会其中节奏、语气和韵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关键语句切入解读文本法。文章阅读的最高功夫是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抓关键语句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为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关键性语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落实,结论有据。

三、教学目标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教学设想

《兰亭集序》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感情由“乐”到“痛”再到“悲”,线索十分明显。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贤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这是一个问题,却永远无法解决。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这是文章中最能打动读者、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一句话。关键的问题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这个“悲”。

如果仅仅将这个“悲”理解为悲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那它就与前文的“痛”没有什么区别了;或者即使认识到和前文的“痛”相比,这个“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壮”,那也是失之肤浅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把挖掘“悲”字内涵的做为这届可的中心环节(主要体现在第六步“深深‘悲’叹为哪桩”环节)。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兰亭集序》。

(二)、自读质疑。

提示学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反复阅读,读准字音,读通句意,读出感情,并争取读出心得。做到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好正音和词句疏通工作。

(三)总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乐因何而生?痛由何而来?悲缘何而发?

(四)、赏析暮春宴游“乐”。

人们都说《兰亭集序》是一篇美文。美是需要欣赏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对它们进行赏析。

作者因何而乐?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五)、乐极而“痛”因死生。

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人快乐到极点时,常常会心情陡转直下,产生“痛(忧)从衷来”的感觉。作者在快乐的宴集上,感情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的? 由“信可乐”到“岂不痛”。

读第二小节,用文中原话回答作者“痛”从何来?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世事无常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