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时间:2023-11-10 15:44:53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通用14篇)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通用1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可持续发展》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这四个环节去说课,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II)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二节。是在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

1、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知道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理解能力确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联系国情,感悟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三、说学法:

1.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知识将分别采用归纳总结法。

2.通过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对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知识通过填空、连线、材料、表格、选择、读图等方式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引入本节课内容“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然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也不应相同,要注意各国的国情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分析我国目前现况,引出本节课重点内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对于这一重点内容,我要组织学生及时收集相关新闻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制作,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老师进行引导归纳,和同学们一起列举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步骤:

(1)首先列举几条名人语录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2)通过直观明了的资料补充以及分组讨论的方式说明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

(3)介绍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了解我国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这三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及主要对策。

承转: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了解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采取哪些措施呢?下面我们以生态农业为例,简要分析我国在发展可持续农业方面的尝试。

对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提问导学法帮助学生理解,首先讲述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在我国发展情况,其次,对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通过图表、连线和填空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这一流程,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老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便学生理解。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内容,我们学习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希望大家能掌握资料分析,图表分析的方法。

作业设置:学生根据今天所学内容,结合吉林省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完成下列练习题,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说课的内容分四个部分: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指导,四、说课堂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主要讲了区域工业区位条件背景分析、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的区域环境恶化和产业发展衰落及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对本书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具体体现,也为后面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江苏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能分析出鲁尔区的工业区位特征②探讨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③根据 ……此处隐藏23746个字……的进一步发展。从与本册教材的关系来看,《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必修3“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第一课,上承“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为我们介绍了民族危机中中国人不断求变,不断创新的思想;下启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形成发展。从历史教材的整体脉络来看,本科的学习上承必修1辛亥革命的学习和必修2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从思想的角度为我们进一步介绍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革命。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已然具备了成人的抽象概括思维,对于知识的学习能够基本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独立判断。

通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辛亥革命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已经有所积累,经过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本节课主要侧重于历史思想知识的讲授,这类知识较为抽象,远离生活对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我会通过运用多媒体和探究法的结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掌握三民主义的定义。

2.辩证的认识三民主义,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材料探究,进一步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做一个良好的合作者。

3.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理性分析和评价,学习和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三民主义的提出过程和三民主义的含义,辨析三民主义的历史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客观、联系的历史观。

2.通过对孙中山思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毅品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民主义的提出与三民主义的含义。

教学难点:

三民主义的评价。

五、说教学方法

1.归纳法。通过设计表格填充这一环节,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等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及将知识系统化的学习方法。

2.问题探究法。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将学生分成小组,对三民主义的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归纳,从而进行三民主义含义的教学。

4.情景再现法。如播放播放《走向共和》中孙中山先生通过中山装的三颗扣子介绍“三民主义”的独白片段,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三民主义的,引入本课。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计划将本科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几天主要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播放视频和设悬导入的方式对本课进行导入。

采用动画视频的方式导入课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对中山装的“三颗扣子”——三民主义感到好奇,通过由此顺利进入本课的第一目教学。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提出背景

探究历史发生的背景是历史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要了解三民主义,就必须进一步对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的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在此环节我会综合运用自主学习法和归纳法,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78页的导言和正文,归纳三民主义的背景,在此过程中我会着重提醒学生联系上一个单元学到的“师夷长技”、维新变法的提出背景,并分析三者提出背景的异同点从而进一步完善答案。。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适时的给予方法的指导,最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来给予总结,对答案进行完善。

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帮助学生从背景来更好的理解三民主义。

2.提出过程

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史实的进一步明晰,在三民主义提出过程的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方法,通过问题去启发学生,导学生学习、归纳三民主义的提出过程,教师总结。

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深学生对于史实的记忆。

3.三民主义的内容

三民主义作为一种历史发展中的思想,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概念抽象性较强。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采取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对应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让三组学生按组别分别找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内容并加以概括和归纳,代表交流发言,在学生代表发言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抽象性的知识进一步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三民主义的含义。

4.三民主义的评价

对历史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三民主义的学习,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也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讲述三民主义的评价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必修一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过辛亥革命的知识,当时我们将辛亥革命比作一朵“不结果实的花”,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评价作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三民主义呢?引导学生以辩一辩的方式对此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交流意见,之后各组派代表完成辩论,教师适时引导最终完善答案。帮助学生辩证的去评价三民主义。

通过这样的设计,加入辩论环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认真思考历史问题,进行交流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于三民主义的评价不能只从单一的正、反方面入手,而是应该辩证的去评价。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如何正确评价三民主义这一知识点对于学生要求比较高。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一知识点,对我的讲解进行相应的补充。通过分析材料,探究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强化三民主义的评价这一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用课堂问答的方式带领大家回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的“形成”这一部分知识点。

最后我设置作业和选做作业相结合的作业形式:

作业:请在必修一、必修二和本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对三民主义的历史作用和三民主义进一步发展等内容进行预习。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置引导学生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新知识,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选做作业:阅读课本79页“学思之窗”的材料,思考材料中所提出的两个问题。

这样的作业设置既体现了新课标分层教学的目标,也符合孔子所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有所帮助。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提出背景

2、提出过程

3、三民主义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通用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