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学习目的:
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3、背诵默写文言文。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精选材料,平易质朴的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目标导学。
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和重难点。
二、作者、背景
简介导入: (多媒体展示补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十。
三、听朗读。
1、熟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发音:
怒 号() 挂 罥()长 林 梢()庇 护()突兀()布衾()三 重 茅()沉塘坳()飘 转()俄 顷()丧 乱()厦()见此屋()
2、理解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四、小组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阅读探究第一层。(1)解析文言。
(2)思考:这节诗使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情景?哪些词语渲染了风的威力?
明确:秋风肆虐之中,诗人茅屋的屋顶茅草被风卷走的惨状。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
(3)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虑,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根根茅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 心苦痛惜
(4)概括层意:
2、阅读探究第二层。
(1)解析文言。
(2)思考: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 时的心情怎样?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口干舌燥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表现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3)概括层意:
3、阅读探究第三层。
(1)解析文言。
(2)思考: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较为传神?
明确: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生活。如:“麻”字形象地说明雨点的密集;“铁”字道出了被子的陈旧、脏硬、量少等,说明了杜甫生活的困窘。(3)概括层意:
4、阅读探究第四层。
(1)解析文言。
(2)思考:无法入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怀?
明确:诗人没有对自身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3)概括层意:
五、课文小结。
全诗层次清晰,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自己推想到别人,条理分明。 描叙每一个中心时,选用精当材料,不枝不蔓,问题集中,主旨鲜明。 用语非常准确、生动、鲜明,“怒号”反映风的威力;“飞渡”、“洒”、 “挂 ”、“飘转”、“沉”描写茅草被卷走的各种姿态,活灵活现。
六、教学反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本诗描述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的宽广胸怀和济世情怀,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解题
1、“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现在,我们以名家的诗作题联及诗人自己相关的诗句作引子,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
2、写作背景:
……此处隐藏23522个字……?现在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杜甫的知识告大家!(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杜甫也曾应进士考试,但不第。一身从未放弃过通过出仕为官为天下苍生贡献力量的宏愿,但生不逢时,遇上了安史之乱(755——763)。无奈之下携了妻小跑到四川去了。在辗转漂泊中就接触到了社会的底层,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在亲友帮助下,于西郊的浣花溪畔,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于是,诗人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写下这首诗歌的时候才49岁。(这一点请同学们注意!)
2、质疑:同学们,你来读一读诗歌的题目,看看有什么特点?(待学生思考)
教师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风吹破。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二、整体感知
1、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教师提示:怒号、三重、挂罥、布衾、丧乱、何由彻、庇、见、寒士、突兀等。
2、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明确: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诗中“怒”“三”“洒”“挂““飘”“老”“忍”“抱”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呼——不得——”“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千万”“大庇”“寒士”“呜呼”“何时”“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心存社稷、意念苍生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3、教师进行范读。(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三、研读赏析
1、赏析第一节诗
(1)设疑引导:题目说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诗人在诗歌第一节用了一个词来描写秋风的情状,请同学们找出来。
教师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2)设疑引导:“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教师明确:“卷”字就让我们想起“旱地拔葱”,很形象化,有力度。
(3)设疑引导:接下来还有一系列的动词,哪些呢?它们有什么好处呀?
教师明确: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这些动词刻画了茅草漫天飞扬的动感画面。
(4)设疑引导:如果我要你给这节诗拟一个小标题,怎么才恰当?同学们想想。
教师明确:秋风破屋(描写)
(5)请男同学们齐读这节诗。
2、赏析第二节诗
(1)设疑引导:诗的第一节已经为我们描写了秋风破屋的景象,那么诗人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情怎样呢?请女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二节。
教师明确:诗人发怒、着急但又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2)设疑引导:着急和无奈之下,诗人叹声说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请注意前面提到说,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那用“老”来自况,是否准确呢?
教师明确:这是写心情。颠沛流离催人老,诗人心力憔悴,倍感未老先衰。
(3)设疑引导:同学们能不能猜想一下,群童“公然”“抱茅”是用来做什么?仅仅是调皮,在戏耍这个老头吗?
教师明确:诗人用茅草盖茅屋,群童或许也是用来做茅屋的,也有可能当柴火烧。总之,可见诗人周边生活的也是穷人。
(4)设疑引导:同学们想想诗人到底叹息什么?
教师明确:一叹自己命途多踹,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同病之人之苦,同是饥寒交迫。
设疑引导:要你模仿上一节拟的标题,同学们试一试!
教师明确:群童抢茅(记叙)
3、赏析第三节诗
(1)设疑引导:同学们这个夜晚,杜甫一家过得怎样?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诗歌第三节。
教师明确:长夜无眠。“何由彻”可以看出很难受。
(2)设疑引导:诗人有哪些描写交代了 “何由彻”的原因?同学们思考一下。
教师明确:“冷似铁”一个比喻就刻画出了布被的硬与冷。“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又冷又湿。
(3)设疑引导:“雨脚如麻”是由于“秋风破屋”,那么“布衾”“冷似铁”是为什么呢?
教师明确:原因是棉被使用多年即破又脏。足以见出杜甫生活的贫困,也见出“丧乱”给平民带来的苦难有多深。
(4)设疑引导:这下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节诗。
教师明确:冷湿难耐(描写)
4 、赏析第四节
(1)过渡引导:这么一个冷与湿交加的无眠的夜晚,诗人联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第四节诗
教师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设疑引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明确:如何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爱冷受冻的人都喜笑颜开!我屋独破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3)设疑引导: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教师明确:“祈求广厦”(板书)
(4)设疑引导:这样推己及人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教师明确:一个忧国忧民的伟丈夫,一个典型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读书人。
(5)师生齐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这正是“诗圣”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爱到微出现真情,情自心底心底抵万语。诗人把自己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写一篇以“杜甫的忧国忧民”为主题的读后感,字数不限。
六、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现实主义诗人 诗圣 诗史
“三吏”: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秋风破屋(描写) 群童抢茅(记叙) 冷湿难耐(描写)
↓ ↓ ↓
—————————————————————
(推己及人)
↓
祈求广厦(议论)
↓
忧国忧民(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