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囚绿记》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囚绿记》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囚绿记》教案 篇1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抒情线索。
2、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重点、难点)
3、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重点)
课前准备:
1、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2、学生合作搜集艺术家勇于面对苦难的例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要求学生用成语说出看后的感受。
如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朝气蓬勃、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研读课文
第一块:与陆蠡相识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陆蠡是一位真诚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第二块:走近那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为什么要“囚”绿?
(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第三块:评论那抹绿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作者“囚绿”的行为,对这位被囚的“绿囚”你是如何理解的?
前后四个人讨论后回答。
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关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因而将它囚。
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挠;显示了生命不可侵犯。)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蓬勃 生命、希望
绿 向阳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固执 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小结: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民族的心灵。
第四块:拓展“那抹绿”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艺术家为例吧……
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自由发言。应该知道的正面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苏轼、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总结语:艺术家的心灵和灵魂大都是纯净、复杂、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杀了,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结束语(生齐读):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第五块:抒写“那抹绿”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囚绿记》教案 篇2学习目标:
1、读一读
2、画一画
3、说一说
4、赏一赏
重点和难点
1、掌握象征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你喜欢绿色吗? 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绿色?
二、朗读课文,圈点批注
1、用“.”圈出文中生字、难字; ……此处隐藏2322个字……
教学探讨与反思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补充资料陆蠡(1908一1942),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加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囚绿记》教案 篇4【导入课文】
我们的世界五彩缤纷,由于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的不同,每一种色彩被人们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
红色象征喜庆、吉祥、革命、成功。
黄色象征丰饶、华丽、富贵、尊崇。
紫色象征高贵、典雅、神秘、浪漫。
白色象征纯洁、神圣,也象征恐怖与死亡。
那么绿呢?
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它是生命的赞歌。
绿色是春天的象征,代表着和平与希望。
今天学习《囚绿记》,在这篇课文中,“绿”是指什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作者与绿是什么关系?他又为什么要“囚绿”?文章为什么以“囚绿记”为题?这些都是我们要讨论的。
先看作者的介绍。(幻灯片,略)
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绿”是全文描写的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囚绿”是其中一个环节,请用“×绿”式动宾结构,理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本文的层次结构
1.喜绿(1-4)
2.赏绿(5-7)
3.囚绿(6-12)
4.放绿(13)
5.怀绿(14)
这篇文章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它的每一个层次的展开,都或隐或显地表达了某种感觉、感受和感情,这种抒情的因素是伴随着写景状物并贯穿课文始终的,因此要体会在不同段落里作者情感的不同表现。下面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在每一个环节,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部分有没有表达作者情感因素的语句?(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所以第一部分怎么概括作者的心情:喜悦。
第二部分有哪些语句表达作者的情感?怀念,欢喜,快活,留恋,爱
其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多?欢喜
其次呢?怀念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的情感比较复杂,(学生读,讨论)既有可怜、可惜、爱抚、善意的一面,又有自私、恼怒、魔念的一面。
第四部分:珍重 祝福
第五部分:怀念
作者情感的变化都是缘自对绿的喜爱,他对绿的囚系也是因为要亲近绿。这种对绿的喜爱是文章感情的基调。
那么作者为什么这么喜欢绿?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启发我们思考?
第5段: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是从绿本身来说的,绿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是快乐的源泉。
那么从作者主观上来说,有没有什么原因?文中有没有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的语句?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既然如此,他就需要有精神的陪伴,需要安慰,需要有人和他交流,和他“对语”
课文既然划分为喜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1、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囚绿”这一层最能表现“绿”的性格特点,那就是“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这种执著地追求自由的精神。
2、从时代背景方面看,当时中国已经爆发了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占我国领土,中华民族亟需发扬常春藤的不屈服于外来压迫的精神和勇气。
3、从文章内容方面看,囚绿这一层内容最丰富,绿枝条生命变化和作者心情的起伏都最复杂,表达方式也最多样,在文章中分量最重。
4、从结构上看,这一部分是文中的转折,叙事有了波澜起伏。如果只写作者喜欢绿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铺直叙。
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哪些性格特点?
(1)文章第7段,绿枝条是美好的事物,它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有着纤细的脉络,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的绿影给人带来喜悦和满足,它是大自然对人的恩赐。
(2)它又有柔弱的一面,一旦失去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惹人怜爱。
(3)它又有倔强、执著的性格,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这些性格特点是不是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绿枝条的特点?不是,这些特点既有现实的一面,又有作者想象和美化的一面,具有人格化的特征,作者是把它当作人来写的。
学习课文中的状物描写
(第7段,朗读)
(1)形态:柔软的卷须 折叠着的嫩叶 纤细的脉络
(2)动态:伸开、攀住、舒开 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3)颜色(变化):变青,变老
那么状物是不是目的?不是,目的是什么?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状物的目的都是为了抒情。通过这种状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对绿色之爱,对绿色的留恋。但这不是直接抒情,而是间接抒情,是寓情于景的写法。文章中有没有直接抒情,最集中的直接抒情在哪一段?第5段(略),这就是直抒胸臆的写法。
第11段作者把不放走绿枝条归咎于心中的“魔念”,你认为魔念指的是什么?
魔念是指作者心中自私、偏执的心理,心中如果有了魔念,就会做出违反常理的事来。有的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有魔念,我们要不断地克服魔念,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纯粹的人。
文章对成语“涸辙之鲋”“揠苗助长”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作者将“涸辙之鲋”压缩成“涸辙”,用来修饰“鱼”,又暗含“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的典故。
“揠苗助长”本是贬义词,在这里用作褒义,表达了作者对常春藤生长的期盼非常急切的心情。
成语活用是指根据实际需要,以成语原型为基础而采取的变通用法。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是成语的扩充;“旁观者未必清”“眼见未必为实”是成语的反用;当前广告中的“默默无蚊(闻)”(某蚊香广告)、“随心所浴(欲)” (某热水器广告)等是成语的改字。但成语的任意活用会造成语言的混乱,成语更不能误用。
【课外练习】
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力求写出事物的特征。(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