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10 15:44:19
【精选】科学教案汇编5篇

【精选】科学教案汇编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玩陀螺”这一让学生及感兴趣的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做陀螺、玩陀螺中观察色光的混合现象,认识到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课前尽可能地多做一些陀螺,通过充分的玩,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地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红黄蓝各种颜色的玻璃纸,较暗的环境中涂好七种颜色的字片手电筒各种各样的陀螺.

学生准备:卡纸水颜料火柴棒胶水剪刀透明胶水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首先我想调查一下,谁玩过陀螺?陀螺好玩吗?怎么好玩?

2.你玩的也是那种抽的陀螺。有谁还玩过其它种类的陀螺?呵,没有,是自己做的呢?还是卖的呢?

3.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做个陀螺,用什么作陀螺呢?很简单,一张圆纸片,

二、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三、制定方案:

首先出示几个已经制作好的陀螺,演示,讲解制作的方法,步骤,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制作陀螺的方法。在制作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剪刀时的安全问题。

四、实施探究:

1.给陀螺涂色①要求每个小组按教科书提出的颜色比例涂一个陀螺。

②然后再让学生在做好的陀螺上任意涂色,可以涂两种,三种或更多种。

2.玩陀螺关键,让陀螺稳稳地转起来。

①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

②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什么颜色?

③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回报交流。

3.教师小节:如果你还想研究这个问题,还可以深入地查一查资料,有没有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眼睛为什么变不出快速旋转的此文转自淘.教。案网()图案?这是一种视觉暂留现象,(师:板出)人的眼睛最快每秒钟快速旋转,看起来就是环形的,那么这种视觉暂留现象,你能想起来有什么应用吗?

(生:我们平常看的动画片就是设计师把它画成一张一张的,然后快速地放出来的。)

师:动画片就是利用人的视觉现象,那么这种色光混合该怎么解释呢?我这儿有一个陀螺,是我自己做的,它转起来是什么颜色的,(灰白色,颜色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如果感兴趣可以回去试着做一个,具有彩虹颜色的陀螺,转起来到底是什么颜色?牛顿曾经给大家做过这个实验,他能给大家解释一个科学道理,到底是什么呢?

师:大约在1666年,24岁的牛顿,用三棱镜把白色的阳光分解成了七种颜色,这就是彩虹。当他欣喜若狂地把这个发现报告给大家的时候,受到大家激烈的反对,牛顿为了验证把七种色光也能合成白光,就用陀螺做了这个实验,使大家理解了他的科学发现。

五、展示交流:

1、我们来研究善变的光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相叠加的情况。

2、我的观察记录表(先让学生自己填,教师小结)

组合方式组合效果(可以绘图)

红光+绿光黄光

红光+蓝光紫光

绿光+蓝光淡蓝光

红光+蓝光+绿光白光

3、读一读,说一说,课本资料卡,不仅要对故事中的知识加深认识,更要对其所折射出的科学精神深入体会。

六、拓展创新:

1.制作一个有趣的三色陀螺。

2.玩一玩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通过制作陀螺,玩陀螺,知道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糖能溶化使水变甜,愿意和同伴分享。

2、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棒棒糖搅拌的动作,感受音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王老先生有块地》音乐录音、棒棒糖若干、温水杯若干、“甜甜的河水”故事凰面。

活动流程:

一、甜甜的棒棒糖

1、观察故事画面:小兔有根棒棒糖。

2、交流:这是一根怎样的棒棒糖?

3、甜甜的糖有各种各样的味道、形状,我们都喜欢甜甜的糖,可是多吃会蛀牙。

二、一根棒棒糖

1、边听故事,边看故事画面。

2、交流:朋友们都想吃棒棒糖,可是只有一根,怎么办?一根棒棒糖怎样和许多朋友分着吃?

3、演示:小兔将糖溶化在水中的办法。

4、交流:糖会溶化在水中吗?水会有什么变化?

三、快乐的棒棒糖

1、操作:幼儿将棒棒糖放在杯中。

2、模拟:

(1)我是一根棒棒糖(幼儿用肢体动作扮演棒棒糖)。

(2)会搅拌的棒棒糖:

霸欣赏音乐——棒棒糖是怎样搅拌的?

动作再现——用肢体动作表现棒棒糖的搅拌(有节奏、创造性地表现)。

故事穿插——幼儿多次表现。

四、甜甜的河水

操作品尝:水变甜了吗?——尝尝我们的水。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要想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依据人体重量变化规律

2、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提高自我医务监督意识

二、学习内容:健美操与科学锻炼

板书:健美操与科学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深刻地说明了身体锻炼的作用和意义。如何进行科学的健美操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是每一位健美操锻炼者首先要明确的问题。要想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依据人体生理变化规律,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时加强自我医务监督。违反健美锻炼规律的冒险蛮干,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还会引起伤病事故。

(一) 健美操锻炼的生理负荷

从生理学角度看,只有适宜的负荷剌激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负荷过大,剌激量超过了身体所承受的范围,不但不能健身健体,反而对身体有害;负荷过小,不能引起身体的适应性变 ……此处隐藏699个字……/p>

放松运动是健美操的内容之一,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应引起健美操教师及广大健身者的高度重视,通过放松运动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放松运动可使静脉血液较快地回流到心脏,使心脏较快地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2、放松运动可使神经系统和其他内脏器官由坚强的工作状态,逐步转入正常状态,从而促进整个机体能较快地得到恢复。

3、放松运动能加速乳酸的消除,可避免肌肉充血、僵硬。如不注意放松,肌肉的收缩能力会下降,弹性会减弱,以致影响力量的提高,妨碍肌肉的增长。因此,参加健美操锻炼,必须做好放松运动。

思考题:

1、 通过健美操锻炼后,谈谈良好的自我感觉和不良感觉主要表现在哪里?

2、 健美操锻炼后通过放松可以达到哪些目的?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

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电流热效应跟电阻、电流大小以及通电时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所教的学生是普通学生,思维反应比较慢,需要逐步引导,又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习常常是“只听不动手,听了又忘记”的怪圈中重复。所以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改变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焦耳定律。

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跟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阻、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焦耳定律。

【教学准备】

学生电源、导线、开关、电阻丝、烧杯、温度计、水、焦耳定律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课件(flash课件)

【板书设计】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能。

2、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热呢?

3、演示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

4、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即焦耳定律。

内容:电流流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

公式:q=i2rt

符号的意义和单位:i—电流—安(a) r—电阻—欧(ω)t—通电时间—秒(s) q—热量—焦(j)

5、电热的利用、危害和防止。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课前活动

播放关于电能应用的录像

·引入新课:

介绍生活中的电热器。

提出问题:热量是从哪里来的?

设疑:电炉丝通过导线连入电路里,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

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定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外形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外形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引言:

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也很陌生.我们知道它是怎样传播的吗?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现代科扙技中哪些应用?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奇妙的光的世界吧!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体的影子?(可认让同学和演示)

2) 师生共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人造光源如电灯和自然光源如阳光、电光等。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2)我们再通过下面实验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和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过程, 得到下面3点:

1、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本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1

1、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有关。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六、作业设计

1实验:观察和测量自己的影子,完成下表

早 上 中 午下 午

太阳在( )丶方太阳在( )方太阳在( )方

影子在( )方影子在( )方影子在( )方

我的影子长( )厘米我的影子长( )厘米我的影子长( )厘米

《【精选】科学教案汇编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