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10 15:44:17
有关科学教案汇编6篇

有关科学教案汇编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小孩子对什么东西都很好奇,但是真的让他们去弄明白这个东西的原理又很复杂,不过我们可以让孩子从观察开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分享了观察科学认识的活动教案,欢迎借鉴!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晴、雨、阴、多云等四种天气类型的特点,认识天气预报中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学习按要求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2.能借助自制天气图像卡,用一个完整句播报天气,能对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和天气实景图进行配对,提高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知天气与人们日常活动的关系,能主动关注天气预报。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与家长一起搜集两个方面的资料:“天气预报的好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知道天气预报(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网络等)?”幼儿已有简单的关于动物习性与天气变化方面的知识。

2.材料准备:教具:手偶“喜羊羊”,PPT“天气预报截图”、“动物气象员”、“有趣的天气图标”。学具:幼儿人手一套天气小图标,配对操作学具(城市天气实景图和天气图标)。

活动过程:

1.户外观察和谈话互动,引发幼儿对天气变化及天气预报的关注。

(1)教师以手偶“喜羊羊”与幼儿展开谈话导入。

“喜羊羊”:“小朋友,你们好!我参加了环游中国的活动,刚刚从北京来到广州。北京可冷了,要穿很厚的衣服呢!到你们这儿,天气暖和多了,穿着这身厚厚的衣服,我都快出汗了,这里的温度是多少啊?”“刚才有的小朋友说天气预报今天是7℃~1 5℃,我们一起到户外去感受一下天气吧?”

(2)幼儿和“喜羊羊”一起到活动室外去观察、感知天气特点,并学习用晴天(或阴天、雨天)来描述当天天气(关注天气预报的幼儿可能会说出当天的天气类型和气温)。

(3)“喜羊羊”:“过几天,我要到香港去旅行,不知道那里的天气怎样。小朋友帮我出出主意,怎样才能知道香港的天气呢?”

适时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回忆和交流自己和家人了解天气的基本途径。

2.通过讨论,幼儿学习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感知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1)教师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截图,启发提问:

“图中有谁?”(天气预报员和天气图标。)“天气预报员告诉我们什么?”(预报明天的天气情况。)“除了看电视,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看到天气预报?”

(2)幼儿根据经验回答。

(3)教师逐一出示报纸、手机、网络等三种天气预报截图,让幼儿了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天气情况。

(4)简单复习已有知识“小动物气象员”,巩固幼儿对动物习性的了解。

指导语:“除了天气预报,在以前的科学活动中,我们知道了有些小动物能‘预报天气’,还记得它们是谁?是怎么预报天气的?”

幼儿回答。师小结:鱼儿上浮、蜻蜒低飞、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等现象都是动物在“告诉”我们,要下雨了。

(5)讨论,进一步了解天气预报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指导语:“除了晴天,还有哪些不同的天气类型呢?”(雨天、阴天、多云天气。)指导语:“如果明天是周末,天气预报是晴天,你想做什么?如果预报是雨天,你想做哪些事?”

3.幼儿认识天气图标,能准确说出其名称并操作相关学具。

(1)出示教具中天气预报图的天气图标,引导幼儿逐一观察图片,结合操作学具,认识晴天、雨天、阴天、多云、晴转多云等天气图标。

指导语:“这个图标画了什么?表示什么?你手上有与这个相同的图标吗?请把它举起来,和同伴互相看看举得对不对。”

(2)出示北京和广州的城市图片(教具),其中有过去一周内连续5天的天气情况。要求幼儿根据图意,正确找出学具中与教具图片相对应的天气图标,并大声说出正确的天气图标名称。

(3)引导幼儿了解天气图中的气温如8℃,在播报时要念成“8摄氏度”;如果图中的气温是“一11℃”,要念成“零下11摄氏度”。

4.幼儿了解天气预报的播报内容,尝试按要求用一个完整句播报天气。

(1)指导语:“哪位小朋友能像天气预报员那样播报天气呢?大家一起想想播报天气时要说些什么呢?”

(2)幼儿自主上前,根据生活经验,尝试播报天气。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播报,了解其播报的内容和顺序是否符合要求。

(3)幼儿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视频,然后说一说天气预报的播报内容。教师适时提出本次活动中天气预报的播报要求(按“日期一城市一天气类型一气温”的方式进行播报)。

①幼儿独立尝试按要求播报天气(如:“2O13年1月8日,北京,晴,-11℃~O℃”;“20xx年1月8日,广州,多云转小雨,7℃~13℃”)。

②幼儿说出天气类型后,还要提醒同伴在这样的天气中应该注意什么,如:如:广州明天是“雨”,大家出门时要记得带伞等。启发幼儿在家时也提醒家人根据不同的天气安排好生活。

5.幼儿分组操作,制作天气记录卡,尝试当“天气预报员”,按要求播报天气。

(1)天气记录卡制作要求:仔细看手中天气预报记录卡上的一些图片,想想看图片中是什么天气,找出代表这种天气的图标,每组制作出两份天气记录卡。

(2)幼儿4人一组,根据学具中已有的图像,找出相应的天气标志图片进行配对后粘贴,制作出天气记录卡(记录卡例举)。

(3)组员互相观察和评价自制的天气记录卡(活动当天是星期一,幼儿预报的是星期二、三、四的天气),如有不正确之处,尝试在组内讨论并修正。

(4)学做“天气预报员”。

①教师再次强调播报要求:“小朋友播报天气的时候,要讲清楚播报的日期、城市、天气情况和气温,比如,今天是1月7日星期一,小朋友可以播报明天的天气‘2Ol3年1月8日,北京,晴,一11℃~O℃’。”

②幼儿先在小组内按照播报要求和记录表的内容,向同伴播报天气,同伴之间相互评价。

③请幼儿推选出小组内的优秀“天气预报员”,让他(她)拿着本组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到“小小气象台”上预报未来3天的天气情况,其他幼儿认真倾听。

④优秀“天气预报员”轮流上台播报天气。

⑤教师点评幼儿的播报情况,重点指导幼儿学习播报“晴转多云”等有变化的'天气情况。

指导语1:“如果1月8日当天,广州上午是多云,而下午是小雨,那我们应该怎么播报呢?”

教师按顺序出示广州的晴天和多云两幅图,并通过 ……此处隐藏2414个字……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讲解教材P34页的比较)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参照教材第34页上图,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别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淡水”。

(3)学生分组活动。

(4)学生汇报动手做后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事例。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把本组的观点,用画画出来,张贴在黑板上,由本组代表发言。

四、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你能为节水做些什么?

(2)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补充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4)教师小结:节水是全社会的大事情,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思想。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节约用水小标兵!

五、布置作业

体验活动:水污染的危害。将两个洋葱头分别置于盛满清水和滴有洗发水的杯口。几天后观察洋葱要部生长的情况。

科学教案 篇5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

2、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勾玄提要的能力;

3、激发、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筛选信息,勾玄提要

教学过程

导入

自然科学是是基础科学,科学技术推动着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必须了解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这一单元,我们就将阅读几篇自然科学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够通过勾玄提要从中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做好阅读笔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掌握文章所要传达的信息,才能逐渐积累我们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课时《数学与文化》

一、简介数学与文化

简单介绍数学与文化的定义。

数学: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文化:文化是一个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的整体。

二、阅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将文章中的重点语段标注出来。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1、数学文化的几个特点

2、数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数学中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快速阅读《论数学(节选)》或《关于数学和科学的随想》,结合自己学习数学的体会,谈谈对这一学科的认识。

第二课时《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一、引入“熵”这一名词

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

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

二、阅读课文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找出作者论述的要点,并作简要分析。

四、扩展延伸

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课时

自读第三、四课,作阅读笔记,写出文章的内容提要。

第四课时

教师选取历年高考科技文阅读作为训练题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

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

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

“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蓖ǘ寥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主要内容在第8段到文章结束,举例谈重复与变化统一的审美原则是如何在建筑上体现的。

(根据第8段明显的过渡语句“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判断。)

2钡1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之后提炼各段内容要点:

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

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有关科学教案汇编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