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桥教案汇总8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桥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桥教案 篇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15个,会写其中的8 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难点:理解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不认识的字下面作记号。
2.借助拼音,读准课文。
3.指名试读课文。
4.老师范读课文,再听录音朗读课文。
二、识字写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
2.指名学生读字。
3.老师范读易读错的字。
4.鼓励学生探究识记生字。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课文的生字,希望同学们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四、作业。
辨字组词
麦( ) 母( ) 径( )
表( ) 每( ) 经(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15个,会写其中的8 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难点:理解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出示第一幅挂图。
思考:(1)小桥有什么特点?
(2)小桥真的会唱歌吗?
2.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思考:
大麦和小芹对奶奶的话有什么看法?(他们不相信奶奶说的话,想亲自去看看)
3.指导分角色朗读第4-9自然段,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4.齐读第10自然段,思考:小木桥两边的人现在怎么样?
三、自由读全文,试着把课文的内容讲出来。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木桥 一( )房子 一( )鱼 一( )树叶
桥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了解绘本内容,感受作品惊险的情节。
2、根据画面线索,用合理的语言进行猜测、想象。
3、初步体会狐狸和兔子同时遇险时化敌为友的过程,感知沟通、合作、关心是化解矛盾的最好的途径。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介绍主角与地点,出示书名。讲述事件的发生。
二、遇险
他们都来到了这座摇摇晃晃的独木桥上,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呢?
太危险了!怎样才能保持平衡呢?
三、化敌为友
1、 争执
虽然原木保持了平衡,但两只可怜的小动物只能抓住木头一动不动,心情如何?好象在说什么?
你觉得他们最后的结局会是怎么样呢?
2、 交流
狐狸和兔子就这样趴着直到深夜,天黑了,周围静悄悄的,呼呼的山风吹得周围的树木沙沙作响,在这漫长又恐怖的黑夜,狐狸和兔子心情如何?
他们的表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3、 关心
发生什么事?为什么狐狸会关心和帮助兔子呢?
4、 关心与合作
教师讲述情节,T: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狐狸这时候会对兔子说什么?
兔子为什么救狐狸?你觉得狐狸还会抓兔子吃吗?为什么?
四、完整欣赏讲述
狐狸说什么?为什么不吃这只兔子了?
小结
桥教案 篇3活动目标
了解立交桥的外形特征和建筑风格,知道其功能。
欣赏儿歌,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尝试创编有关桥的儿歌。
活动准备
准备图画纸、笔若干
准备教育挂图《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桥·各种各样的桥①》。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
组织幼儿观看录像,引导幼儿讨论:立交桥有几层?每一层面上车辆的行驶方向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二、欣赏儿歌
用录音机播放儿歌《立交桥》组织幼儿欣赏。提醒幼儿边听边思考:儿歌里说的立交桥是什么样的?
三、朗读儿歌
教幼儿跟念儿歌,引导幼儿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发现儿歌的特点,如每句话的字数基本一样、最后一个字音基本押韵、念起来琅琅上口且富有节奏等。
四、创编儿歌
欣赏儿歌《各种各样的桥》,说说桥的特点。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一种桥,尝试进行创编有关桥的儿歌。
五、想像绘画
鼓励幼儿将自己创编的儿歌里的桥画下来。教师协助幼儿将自编儿歌写在画纸上。
活动延伸
收集幼儿编好的儿歌并装订成册,投放在语言区中供幼儿讲述学习。鼓励幼儿回家后将自编的儿歌念给家长听。
桥教案 篇4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的记叙文要素,加深对记叙文体裁的理解
2.体会文中表达感情的句子意思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短,体裁明,可在课内反复读,抓住“教学要点”的内容,读懂得益,不要流于“课文分析”。
教学要点:
1.托事记人的记叙方法。
2.记叙文的要求和运用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
订正字词:
蓑衣(suō) 田塍(chéng) 贫瘠(jí) 擅长(shàn)
椽子(chán) 菜肴(yáo) 性命攸关(yōu) 潸然(shān)
文学常识
水上勉,日本当代小说家。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书后练习二、三,订正。
联系课文,加深理解。
课文的题目是“”,全文记叙的是“桥”的本身,还是更有其它内容?
(中心词是“桥”,文章从“桥”铺开,做了记叙,写母亲架桥这件事,而记事的目的,则是为了写出母亲的勤劳和爱子之情)〈1节〉母亲架 ……此处隐藏1279个字……幼儿自选材料,设计桥
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设计或制作未来的桥。
四、活动延伸:
1、将幼儿完成的“未来的桥”作品展示在班级中,组织幼儿交流分享。
2、在语言区投放不同时期的桥梁图片,让幼儿进行排序、讲述。
3、在美工区投放纸、笔、及各种废旧材料(瓶、盒、绳等),鼓励幼儿不断完善自己对未来的桥的设计。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注意力集中,语言讲述较流畅,层次分明而又衔接自然,孩子们在兴奋期待中开始,在全身心投入中进行,在兴致勃勃中结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不过由于一个课时的时间毕竟短暂,个别幼儿单独讲述的机会不算多,这就需要课后加以延伸,更多的孩子能够单独讲述,还可考虑创新式拓展。
桥教案 篇8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的第4段,因为用词的问题,某些字句容易引起误解。还发现该段“第三”处若从远近大小的角度来质疑效果会更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大胆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可喜的是被激励起来的学生又对我的观点进行了质疑,进而修改、完善。这让我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超出我们的想像的。
师:同学们,咱们学了《怀疑与学问》,知道了怀疑的精神很重要,想不想试一试?
众生:想!
师:好!我在《〈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中发现了两个小问题,今天咱们就怀疑怀疑,看一看究竟是课文对还是老师对,好吗?
众生:好!
师:那就快读书,看谁能首先发现问题!(学生积极读书)
师:谁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1:就是有人对《枫桥夜泊》一诗提出了新的解释,刘金写了这篇文章对这些新解进行质疑。
师:谁能说一下本文质疑了对《枫桥夜泊》的哪几种新解?
生2:一是说“乌啼”不是指乌鸦叫,而是指一座叫“乌啼桥”的桥;二是说“江枫”不是指江边枫树,而是两座叫“江村桥”和“枫桥”的合称;三是说“愁眠”不是愁闷不眠,而是指一座叫“愁眠山”的山。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新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生3:在课文的第4段,是分三步反驳:“首先”、“其次”、“第三”。
生2:不对!“首先”这部分不是反驳新解的!
生4:对!“首先”这部分是新解而不是质疑:(读课文)“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乌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这就是新解嘛!
生3:如果说“首先”不是对新解的质疑,那么“其次”和“第三”也不应该是。可是他们明明是嘛:(读课文)“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安知这乌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第三,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这不是质疑吗?
生5:并且,“首先”这部分里也包括质疑:(读课文)“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这不是质疑吗?
生6:我看,“首先”一词主要指第一个新解,同时也表示第一次质疑。
众生:不对!“首先”只表示第一种新解!
众生:那么“首先”、“其次”和谁搭配?(无人应答)
师:“其次”、“第三”不和其他标志性词语配合使用行不行?(学生讨论)
生7:“其次”、“第三”不和其他词配合使用是可以的。比如:“对跑操不齐这个现象,全体同学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其次,体育委员的口令要响亮、规范。第三,其他班干部也要发挥作用。”(学生鼓掌)
师:这个句子的确精彩!同学们从“此种情况”往下读,看看如此理解通不通。(学生读书)
众生:只能这样理解!
众生:可是,在同一段落里出现“首先”、“其次”和“第三”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同一个系统的!师:怎样才能不使人误解呢?(学生讨论)
生8:在一般情况之前加“第一”,将“其次”改为“第二”。
师:对,这样一改就一目了然了。
生9:对,但是不好。因为这是文章,用“第一”、“第二”、“第三”太死板了。不如将“其次”改为“还有”,“第三”改为“再说”。
生7:其余两个新解也要改,第二个改为“其次,就是对‘江枫’的新解了,这个新解尤其牵强”,第三个改为……不改也行,有了“其次”和“第三”就能够顺下来了。
师:妙!这样改不但灵活自然,而且两套系统都一目了然了--咱们今天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有理有据地修改了课本!孟子说,尽信书--众生:不如无书!
师:这就是怀疑的精神,发问的精神,现代社会最宝贵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要再接再厉。我感觉到还有一处地方好像有问题,同学们再读第4段,注意“第三”那部分。(学生读书)
生9:是有点问题。
师:什么问题?(无言)
师:想像你就是张继,坐在黑暗的船舱中,一抹残月吊在西天,不远处有座小桥,那残月正向……
生10:作者只是从位置的高低论证……对不起,我还是说不清。
师:这位同学已经触摸到问题的关键部位了,我们描述太阳、月亮从何方升向何方落一般怎么说?有这样的诗句吗?众生先后回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出东海”,“日薄西山”,“日落西山红霞飞”。师:还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花月夜》)等。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诗句中的星座、大山、大海都有什么特征?
众生:又大又远!
生10:我知道了,乌啼桥又小又近,当然不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作者若从大小远近的角度来论证,就更能证明“乌啼”不是指桥了。(众生表示支持)
师:真聪明!我也是这么想的。
生11:老师,您怎样解释“月上柳梢头”?(课堂气氛为一变)
师:问得好!精彩!谁替我反驳?(学生热烈讨论,老师也恍然大悟)
生7:可以这样解释:当眼、物、月三点基本一线时,才会有“月上柳梢头”的说法。难道诗人是在乌啼桥下吗?(老师用目光鼓励生11)生11:当然不是在乌啼桥下。但如果乌啼桥能高到东山那样,不就可以三点一线了吗?所以作者从高低的角度来论证“乌啼”不是指桥是有道理的。但如果再加上远近大小的角度会更好:“桥在河上,位置较低,又远没有足够的体积和距离,不可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所以‘乌啼’不是指桥。”
众生(竖起大拇指):棒!
师(也竖起大拇指):了不起!比老师想得更细致、更全面。这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创新之星!他有自己的思想,会冷静地思考。这种品质难能可贵,我们要向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