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活动教案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幼儿熟悉的东西,它们蕴涵着深刻的科学道理。让幼儿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科学。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2、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还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这样一方面能加深幼儿对科学的理解,使感性的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能让幼儿在交流经验的同时,进一步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新的探索兴趣和欲望,使学习生活不断向纵深发展。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并能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站得稳的方法。
3、通过探索,体验成功的快感。
活动准备:
纸、胶水、积木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利用自身的经验,尝试制作纸桌,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的原因。
1、引出制作纸桌的课题。
教师:“纸可以做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引出制作纸桌的课题。)
2、教师简单介绍纸桌的制作方法。
教师:“先用一张纸做桌面,再用另外的四张纸粘成纸筒分别做桌子的腿,然后将桌面和桌腿粘牢。”
3、幼儿制作。
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制作。教师:“看看我们制作的桌子,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讨论,交流。
4、幼儿操作。
(1)引导幼儿给站不起来的桌子寻找原因。
教师:你的桌子能站起来吗?
幼儿实验。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探索桌腿高矮、粗细对桌子站得牢的影响。
二、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并吸取同伴的长处,探索制作一张稳定的桌子的方法。
1、教师简单小结桌子能站得稳的方法,并启发幼儿再做一张站得稳的桌子。
2、幼儿第二次制作,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想办法把桌腿做得矮一些,粗一些。
3、幼儿简单介绍制作的方法,加深对桌子站得稳的认识。
教师:“你的桌子站得稳吗?为什么?”
4、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教师:“你的桌子能放东西吗?”幼儿动手试试。
三、引导幼儿在自己的桌子上放积木,体验成功的快感。探索不同的桌腿的承受能力。
1、幼儿在桌子上放积木。
教师:“你的桌子能放积木吗?”
2、幼儿比赛放积木。引导幼儿尽量多得放积木。
3、通过比赛,以问题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桌腿对桌子承受能力的影响。
教师:“谁的积木放得多?”“他的桌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你怎么知道的?”
四、活动延伸。
1、参观家具城,观察各种桌子。想家具的美,并能将参观的体验迁至活动。制作漂亮的桌子。
2、区域活动,继续进行“纸桌”的制作。探索其他因素对桌子牢固度影响,并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其他材料制作桌子。
注意事项:
1、为幼儿准备一些毛巾,以备胶水弄的满手都是。
2、玩积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放积木时一定要慢慢地,不要因为放的太多而让纸桌承受不了,让桌子变坏。
3、活动过程中也许会有幼儿制作的比较快,教师一定要安排好,那些能力较强的幼儿。
知识背景:
1、幼儿已掌握一定的纸的一般特性。
2、让幼儿了解平衡原理,知道桌子能站稳就一定要平衡。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了解三角形支架最稳固。
2、在操作实践、表达交流的过程中迁移运用经验,探索让支架更稳固的多种方法。
3、初步了解支架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参与科学探索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纸棒、剪刀、双面胶、箩筐、幼儿课前人手制作一个不同形状的支架。
2、经验准备:幼儿初步了解支架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稳固问题的讨论。
1、幼儿看支架、说形状
瞧,昨天,我们一起用纸棒做了很多支架,看看有些什么形状的支架?这么多的支架想不想来玩一玩,玩的时候,有什么新的发现?
2、交流:谁来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支架最稳固,其他支架能变形)
3、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秘密?请把稳固的支架放到上面来。(幼儿检测自己的支架是否稳固)
4、看看稳固的支架是什么形状的?(同伴相互交流、置疑、发现三角形支架最稳固)
二、第一次探索,运用增添纸棒的方法让不稳固的平面支架变得稳固些
1、你们手里有那么多不稳固的支架,想不想把它变稳固呢?那边桌子上有一些工具、材料,我们去试一下怎样把它们变稳固?(幼儿思考加固方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你们的支架变稳固了吗?谁来说说你的好办法?
(1)(对角的`)不过我还要来检验一下,手捏两个角轻轻拉一拉,哇,成功了。
(2)还有谁来介绍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支架怎样?为什么?
(3)同样是添了一根纸棒,为什么这个变稳固了,而这个没有变稳固呢?
4、小结:哦,我明白了:只要在变形的支架里用添加纸棒的方法变出三角形,这个支架就变稳固了。
三、第二次探索,幼儿发现问题调整加固支架的方法
1、我发现这里还有一个支架,觉得这个支架怎样?(观察、交流)
2、小结:三角形越多,支架就越稳固,(形成加固支架的共性特点。)
3、这么多的支架中还藏着不稳固的支架,想不想再去把它变稳固,而把稳固的支架变的更稳固呢?拿起自己的支架再去试一试。
4、来看一下我们这一次的作品,想不想听老师给你们的评价:超级稳固
四、联系生活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
1、今天,我们玩了支架,开心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支架。
2、小结:小朋友平时观察都很仔细,的确,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利用了三角支架,变的更稳固。
五、延伸活动:提升经验,尝试给立体支架加固。
1、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是不是添加的纸棒越多,支架就越稳固?
2、老师这里有一个支架,用了10根纸棒,你们觉得它稳固吗?为什么?
3、小结:添加纸棒要变三角形,才能稳固,三角形越多,支架就越稳固。
4、看,又来了一个支架,有什么不同?它稳固吗?这个支架又怎样来变稳固呢?我们呆会一起去试一试。(比较观察,尝试给立体支架加固)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特殊车辆的特征及用途。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对特殊车辆的兴趣。
活动准备:教师范例《各种常见的车》、幼儿用书《这是什么车》。
活动重点:认识特殊车辆,知道车名和特征。
活动难点:幼儿根据图片所提供的半辆车身是什么车,然后找另一半,用连线的方法进行连接。
活动过程:开始部分:听音乐引起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吧!”
播放《汽车嘟嘟》
一、认识特殊车辆,知道车名和特征。
1、咦,什么车开来了?
(出示警车)原来是警车来了。
简单小结:红灯蓝灯转呀转,警车警车开来了。
2、“又有什么车来了?原来是消防车开来了。“
提问:“消防车是什么颜色的呢?
小结:红灯红灯转呀转,消防车消防车开来了
3、哎呀,又开来了什么车?救护车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蓝灯蓝灯转呀转,救护车救护车开来了。
二、教师讲解幼儿用书《这是什么车》。
方法:先指认出书中图片所提供的半辆车身是什么车,然后找另一半,并用连线的方法进行连接。
三、幼儿进行操作,教师指导。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溶于水与不溶于水的调味品、食品,知道什么叫溶解。
2通过自护探索实验能描述实验发现,知道如何加快溶解速度。
3、体验动手操作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溶解的含义。
活动难点:
自主操作探索食品的溶水性与不溶水性。
经验准备:
幼儿对常见调味品、食品有一定的认识。
物质准备:
盐、糖、蜂蜜、食用油、透明塑料杯若干,搅拌棒若干,装有食盐和油的大碗,纸巾。
活动过程:
一:认识实验材料。
1、逐一介绍食盐、糖、蜂蜜,食用油。
2、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问题引导:能否食用?盐什么味道?糖和蜂蜜是什么味道?
如果把这些放水里会发生什么?猜一猜。
二:幼儿自主探索实验。
1、实验:溶于水
每位幼儿将一勺盐放入自己面前的1号杯,请幼儿观察变化。
提问:盐去哪了?(融解了)教师解释溶解的科学原理。
观察:还有一点盐溶解得慢,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加快溶解速度?(搅拌)
2、实验:不溶于水
每位幼儿将一勺油放入自己面前的2号杯,请幼儿观察变化。
提问:油在哪?为什么浮在水面?(不溶于水)
三:幼儿观察教师实验。
1、教师将一勺糖放入水中,请幼儿观察变化,引导幼儿说“糖溶于水”。
2、区分油与蜂蜜。
教师帮助幼儿区分油与蜂蜜。颜色、
教师将一勺蜂蜜放入水中,观察蜂蜜有什么变化?(溶解慢)请幼儿搅拌,观察现象,引导幼儿说“蜂蜜溶于水”。
提问:如果搅拌油,油会溶于水吗?猜一猜。
请幼儿自主探索搅拌自己面前的2号杯。说一说实验结果。
四:活动小结。
1、幼儿讲述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
2、教师提炼幼儿的实验发现,给予正确的科学道理。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目标: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意境,理解散文诗的内容,能有兴趣地学习朗诵。
准备:
教学挂图《夏天的歌在哪里》、散文诗录音。
过程:
1、出示挂图,自由讲述:
1)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事情?
2)你从哪里看出来是夏天?
3)夏天里会有谁在唱歌?让我们来听一听。
2、听赏散文,感受理解:
1)欣赏配乐散文诗(2遍),问:
2)夏天的歌在哪里?它们分别是怎样唱的?
3)你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4)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幼儿体验散文诗中优美的语词:
5)你最喜欢这首诗歌中的哪句?为什么?
3、学习朗诵,经验交流:
1)幼儿随着老师和配乐散文诗录音轻轻跟吟。
2)引导幼儿交谈经验:
3)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4)夏天的歌还会是怎么样的?
5)在夏天里你还会听到哪些声音?能不能编到诗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