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桥教案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桥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桥教案 篇1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文章抓住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文章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
介绍赵州桥时,先简单交代赵州桥的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对它进行的修整。“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等语句突出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坚固优美。
接着文章用具体数字说明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赞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然后分四点对赵州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创性及艺术价值进行具体说明。第一点是说大拱弧度小,便于车马上下。第二、三两点是从桥拱设计的独创性方面进行说明,即“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这样的设计使桥梁坚固耐用。第四点说桥梁与周围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文章介绍卢沟桥时采用的顺序与此基本相同。
在介绍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之后,作者又分三点解释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文中充满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深深敬佩之情。
说明文语言讲究准确、周密,这在本文中有所体现。如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长、宽、拱长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这些数字,都是经过科学的测量得来的,准确地说明了两座桥的规模。同时文中也用了一些表示不完全肯定,或有所限制的词语,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是约数,“有记载的”加以限定,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
二、问题研究
1.对于桥,我们首先应该注重它的实际功能。课文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样先说外观,再说功能,是不是主次颠倒?另外,“不但……而且……”是不是应该删去?
对此,作者茅以升的解释是:先写形式,是桥所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因而“不但”“而且”这两个关联词,不但不可省略,而正要使用它们来确定它们的递进关系。
2.文中介绍的赵州桥的第一、三个特点都是关于大拱的,第二个特点是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作者为什么不在介绍完赵州桥的第一个特点后,紧接着介绍它的第三个特点,即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而在中间插入对小拱的介绍?
对此,作者的解释是: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赵州桥首创敞肩拱的主要特点。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则其他拱桥,也有并列砌筑的,所以按其特点的大小,作为列举的顺序。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试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2.作者分别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说明的顺序基本相同,请具体说一说。
3.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初步注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中国石拱桥具有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即“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此外,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有不少惊人的杰作。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到作者写作此文的时候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这表明了它历史悠久;赵州桥的大拱长达37.4米,敞肩拱的形式,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以及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和谐,桥上的雕饰也十分精美等,有力地说明了赵州桥确实是惊人的杰作。
2.课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顺序来分别介绍两座桥的。
3.示意图略。
二、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想一想,如果把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4.(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1.“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2.“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3.“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4.“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辞海》“卢沟桥”词条文字略。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注意写作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不能面面俱到。
《辞海》还提到的内容有:碑亭内有“卢沟晓月”汉白玉碑;桥东附近宛平城内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纪念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旁另建有新桥等内容。
课文里介绍卢沟桥,着重介绍了它身上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地方,如果像《辞海》那样面面俱到,势必会模糊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二)《夜宿卢沟》文字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说明文和记叙文在写法上的不同。
《夜宿卢沟》主要写的是观赏“卢沟晓月”时的情景。作者描写的重点是月光和桥下的流水,最后才烘云托月般落到卢沟桥本身上,有了前面的渲染,卢沟桥给读者留下美丽动人的印象。这与课文里基本上是平实的介绍大不相同。
教学建议
一、教学时可以先从文体入手,给学生看一些简短的记叙文和说明文片断,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说明文。
二、本文结构清晰,可以让学生列出提纲,以便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一点。
有关资料
一、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 ……此处隐藏15237个字……午时间继续制作,也允许学生重新制作)
五、小结
教师谈话:用纸造桥,桥上还要承重200克的小车,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信我们的小建筑师们肯定能把这不可能变成现实。
板书设计:
用纸造一座“桥”
问题: 压力→不弯曲、破坏
改 形状 O L □∪ ≈
结构 拱形 索翘
设计→ 制作
【说明】
本课时教学以学生设计、制作纸桥为主。六年级的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已经了解了薄板型材料增加抗弯曲能力的方法、桥的不同结构,用纸造一座桥,他们已经能从形状、结构等知识的角度考虑达成目标。已经多次接触设计制作类课文,动手能力有所提高,已经学会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具有目标明确的设计制作能力,能互相协力去达成目标,并有一定的自探自悟意识,但制作桥时应该综合考虑许多因素不够周到,需要集体智慧的碰撞,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鉴于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制作纸桥的兴趣,导入时利用桥的实体图和一张纸造桥的极大反差,引发学生的认知风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使学生产生了试一试的动力。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探究完成任务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鉴于学生实际原教材纸桥跨度35厘米改成30厘米)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经历设计、制作的过程,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在设计过程中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在制作过程中体会设计的重要性。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而我要做的只是合理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探讨时,我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思考、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针对小学生在设计中产生的朦胧的感性认识,展示创新设计方案,注意培养学生 “借鉴间接经验,分析成败原因”的科学探究方法,即同伴合作,相互学习,反思个人之短,博采众人之长。逐步将其引向理性思考,并提醒学生要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制作纸桥更是将学生逐步推向深度探究。但是制作过程中“量、裁、折、卷、粘”等技术看似简单,实则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难都,还是需要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
● 经历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展示制作成品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 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展示成品,会介绍自己的设计过程和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说明】表达和交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学生把自己的设计制作中的科学认识表示出来,进而进行相互传播,交换各自的认识,形成新的认识。学生在完成用纸造一座桥的设计制作过程后,会产生一种喜悦感和成就感,他们希望有让自己展示的机会,得到大家的认同,那么安排一次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是学生所喜欢的。在这过程中,学生经历展示、表达介绍、交流发展的过程,在介绍时是对自己小组纸桥制作知识和技能的回顾和总结,在回答他人提问时是对自己倾听能力的锻炼,在质疑他人小组作品时是对自己鉴赏能力的考验。纸桥展示评奖大会从知识上是一种复习,从过程和方法上使学生经历介绍自己的设计过程和作品的机会,从情感上培养了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学生从评价和被评价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因此确立以上的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教师了解学生纸桥成品,拍摄照片做成幻灯片。教室位置布置成展会半圆形。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谈话导入
教师:我们的小建筑师为完成制作纸桥这个不可能的任务付出了很多的精力
各小组通过合作都拿出了精彩的作品,我们先来看看大伙的创世之作。
〖课件展示〗学生作品的照片。
揭示本课任务:(板书)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
二、学生小组讨论:我们可以怎样介绍自己的桥?
学生集体交流。
教师小结引导:〖课件展示〗
增大桥面的抗弯曲能力的方法。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
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
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
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
……
三、介绍评价我们的桥
教师说明:设立成功奖、创意奖、最佳“发言人”
(规范学生的介绍:我们小组……我们发现……等)
1、小组派代表作介绍,并在介绍后做承重测试。
2、其他各组成员对制作的桥作评价。
四、总结评奖
以学生的建议为主,组组有奖。
教师谈话:社会建设中有许多桥梁的建设,除了美观,更重要的是牢固实用,能为大家的生活提供方便。这就需要建筑师设计是有一个完美的设计。我们做纸桥,有没有更好的设计呢,我们可以在课外继续研究。
五、延伸
年级制作比赛:要求用5报纸、胶带建造一座桥,要求桥能跨越35厘米宽的河面,宽度大于20厘米,比承重的能力。 2周后操场比赛。
板书设计:
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
成功奖
创意奖
最佳“发言人
【说明】
第二课时以学生展示、评价纸桥为主。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一定的展示介绍、评价的能力,知道这样的设计制作成果展示评价的过程,但是具体到某一次的制作成果展示评价大会上,会局限于对制作成果表象的评价或介绍,难以结合设计制作的要点进行介绍评价,或者介绍的内容单一无重点。要真正能通过展示、评价帮助学生复习知识,提高表达、交流、倾听、乐于科技设计制作等综合素养,因此,在教学时间安排时单独1课时开展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并与第一课时时间留有空挡,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第二课时以直观展示教学为主。为了让学生乐于科技设计制作,有成就感,教师课前把学生的作品拍摄制成课件展示,让学生在直观的照片中激发介绍或了解的欲望。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拓宽了学生纸桥介绍的内容范围,挖深了学生纸桥介绍知识技术深度,引导学生学会寻找介绍和评价的重点。当学生掌握了展示、评价的技巧,然后设计请学生带着纸桥实物,进行介绍表达,进行承重测试,进行质疑解答,使学生有展示交流的机会,后面的评奖安排更能加深学生对纸桥制作活动的认识。
最后,考虑学生在观察别人作品后想重新制作的心理,安排年级制作比赛,适当提高任务要求,使学生有继续探究的欲望和动力,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目光从课堂延伸至生活,使学生乐于用科学,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