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曹刿论战》教案 篇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 ……此处隐藏3523个字……,归纳总结。
(1)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他认为战争中要抓准战机。他是一个典型的军事家。
(2)曹刿有所建树,重要的一条是爱国精神。
(交流、讨论能激发学生的个性兴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6、齐背课文
四)拓展训练(要求谈自己的一点体会,自己的发现。)
小黑板揭示练习题:
(1)从《曹刿论战》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从《曹刿论战》谈“民不可失,机不再来”。
(3)从《曹刿论战》谈鲁庄公鄙乎。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书后练习一、二
2、背诵课文
附一:有关“肉食者”(略)
附二:有关“战车”(略)
附三:有关“齐鲁长勺之战示意图”
附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齐鲁长勺之战
弱国战胜强国
伐—下视其辙—下,视其辙遍偏(piān)
战—登轼而望之—登,轼而望之孚(fú)夫(fú)
请—
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可/以/一战
遂/逐/齐师惧/有伏焉
第二课时:
齐鲁长勺之战
乡人曹刿公
爱国
英雄
远谋
战略思想指挥才能
(取信于民)(抓住战机)
军事
《曹刿论战》教案 篇4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
实际情况处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
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
“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争取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讨论曾刿的性格特征
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
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归纳。
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
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2.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
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五、课文学习小蛄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