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10 15:43:06
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科学教案1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各种各样的鸟》

介绍各种鸟的本领的图书或录象。

活动目标

学念儿歌《什么鸟》。

了解不同的鸟。

活动过程

一、了解不同的鸟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了解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鸟,重点介绍蜂鸟,鸵鸟,鹦鹉等。

1、师:看,图片上画了很多什么啊?(鸟),这些鸟长的一样吗?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这只鸟的名字叫“蜂鸟”它的身体很小,就只有蜜蜂这么大,所以叫蜂鸟。

2、师:再来看看这只鸟,这只鸟的身体看上去怎么样啊?(很大),它的名字叫鸵鸟,那你们知道鸵鸟会不会飞啊?为什么?(因为他身体太大了,所以飞不起来。

3、师:再来看看这只什么鸟?它的名字叫鹦鹉,你看它身上的毛漂亮吗?都有些什么颜色?鹦鹉有一个很大的本领就是会跟人一样说话,你教它什么话,它就会跟你一起说。。。。

二、讨论

师:谁来告诉我什么鸟最小?什么鸟最大?什么鸟会唱歌?

三、学念儿歌

1、教师念儿歌《什么鸟》。

师:老师把刚才的话连起来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2、幼儿跟随教师念儿歌《什么鸟》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念念看。

四、小结

师:你还知道鸟都什么本领?

师: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鸟,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

儿歌《什么鸟》

什么鸟小?

什么鸟大?

什么鸟儿会说话?

蜂鸟小,

鸵鸟大,

鹦鹉会说话。

三年级科学教案2

授课时间:xxxx,累计xx,xx课时

我们的“过山车”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能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过山车轨道路线并且根据设计图拼搭过山车模型。

难点:制作过程中轨道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积木套件(或铁架台和泡沫保温管)、小球、细绳、软尺、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过山车视频、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17各种过山车的图片。)大家认识这些游乐设施吗?(预设:它们是过山车。)

2.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过山车由哪几部分组成?(预设:轨道、支架和车。)它的轨道有什么特点?(预设:有些地方是直线,有些地方是曲线;有些地方高,有些地方低。)

3.追问:(教学提示:播放游乐场里过山车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过山车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呢?(预设:有时在爬升,有时在滑落;有时做直线运动,有时做曲线运动;在坡度大的地方下滑得快,在坡度小的地方下滑得慢;……)

4.揭题:过山车看起来可真有趣。今天,我们就来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吧!(板书:我们的“过山车”)

【设计意图】由于3年级的学生缺乏乘坐过山车的经历,因此通过图片和视频来丰富学生的直观认识,同时也为后续设计“过山车”的运动路线做铺垫。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1.过渡:我们知道过山车的轨道主要由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组成,现在,我们先来尝试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2.演示:出示搭建“过山车”轨道模型的材料,简单介绍并演示不同材料的作用及拼接方法。

3.活动:将相关材料分发给小组,指导学生建造一条直线轨道和一条曲线轨道。确认各小组均完成建造以后,收回材料。(教学提示:此环节用时不能太长,使学生对材料及其拼接方式有直观感受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搭建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让学生熟悉材料的特性,为后续的设计环节服务。

探索二: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

1.过渡:熟悉了我们将使用的建造材料,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设计。让我们看看设计要求。(教学提示:出示“过山车”的设计要求。)

2.布置任务:要怎样设计才能达到这些要求呢?请大家在组内进行研讨。

3.过渡:现在各小组组内都达成了一致意见,接下来,大家去动手实践吧!

【设计意图】明确设计要求,再引导学生组内讨论设计方案,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有效的设计活动中来。

小实践

1.设计:出示“过山车”设计图绘制要求和轨道设计图范例,指导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先独自完成设计,再组内交流,确定其中一份作为小组拼搭“过山车”的设计图,并对其进行优化。

2.制作:分发制作材料,提示学生根据设计图从低到高拼搭。如果拼搭和设计有一定的出入,指导学生适当调整设计。完成制作的小组,分发小球进行测试并指导调整。

3.评价:根据“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指导学生先完成对“过山车”的组内自评,再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互评。(教学提示:提示学生,测量轨道长度时可以用软尺直接测量;如果曲线轨道较多,不方便直接用软尺测量,也可以先用细绳量出轨道长度,再用软尺测量这段细绳的长度。)

4.布置任务:大家已经完成了“过山车”的轨道制作,请将“过山车”轨道放置在桌子中央,并将多余的材料整理好后交还至材料箱。(教学提示:若第7、8两课不安排连上,则要求学生给自己小组的“过山车”轨道贴上标签并放置在指定位置,确保轨道不被损坏,可供下节课使用。)

【设计意图】此环节将设计、制作和评价整合在一起,有助于时间优化,确保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过山车”轨道的拼搭和评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先通过观察过山车图片和视频聚焦过山车的运动,然后熟悉现有材料并明确 ……此处隐藏11603个字……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2、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

3、师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请学生帮助观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单元小结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

三年级科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二、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性质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

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四、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水、白醋、牛奶、空气;袋外贴上1到7号标签。

给每个学生准备: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三年级科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级给某些结论提出疑问。

2、科学知识:知道问题来源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培养学生对某些不对的结论可以大胆怀疑,并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观察和实践提出适当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密封罐养好的小草、纸飞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游戏引入。

(1)吹塑纸摩擦后帖在黑板上;

(2)两个同学拨河比赛(一个较大,一个较小),猜一猜谁会赢,第一局大个子赢,第二局小个子赢----增加阻力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同学们记录划“正”,看谁提的问题最多

3、“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揭示课题,读题。

二、问题从哪里来?

1、请同学们小结刚才你们是怎么发现问题的?---通过观察(板书:观察)

2、说一说你平时在什么场合发现过哪些问题。

3、组织科技小制作---玩纸飞机,在小制作中同学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下面的活动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自制一架不同类型的纸飞机。

(2)每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进行放飞机比赛。

(3)小组长做好记录,把同学们在玩纸飞机发现的问题记下来。

(4)组长汇报同学提的问题,评一评谁提的问题最有意义。

4、统计班级提的问题,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发给“小科学家”荣誉。

5、小结刚才是怎么提问题----问题来自哪里

三、总结。

同学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游戏、科技小制作中,认真观察,开动脑筋,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就是科学。

三年级科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果实又是怎样变化呢?

二、观察叶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叶子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三年级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