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美术教案模板合集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术教案 篇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戏曲人物及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加以学习和运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戏曲脸谱的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关心、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独特的美。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的热爱。教学难点:对中国戏曲人物的了解及特征的抱窝。
教学方法:讲解
教学手段:示范 板书设计
京剧与美术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播放一段学生最喜欢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戏曲片段让学生欣赏。并问戏中的人物是谁?演的是哪段戏曲?同学们回答的真不错,那你还想了解更多的戏曲人物吗?出示课题:精彩的戏曲(契合学生生活的案例学生很容易被这段戏曲所吸引,并有很浓厚的兴趣)
三、新授
(一)了解中国戏曲
1、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2、中国戏曲之特点
(二)中国戏曲史
(三)中国戏曲特有的角色。
生、旦、净、末、丑是中国戏曲中特有的角色行当。它既是戏曲中艺术化、规范化的性格类型,又是带有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分类。
(四)京剧中的脸谱
京剧脸谱就是在演员脸上涂上某种颜料,用以象征角色的性格、品质、命运。一般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者;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者;蓝脸、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多含贬义,代表凶诈者;金脸和银脸表示神秘,代表神妖。
(五)中国戏曲的曲目及故事
黄梅戏: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豫剧:《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试夫》、《红果,红了》。京剧:《《牡丹亭》、《白蛇传》、《百劫同心》、《贵妃醉酒》。故事:《白蛇传》
(六)学生制作
1、说一说,你还熟悉哪个神话故事中的戏曲人物。
2、你能根据人物的特点和身份制作出道具吗?
(七)教师小结
《京剧与美术》教案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体会京剧与美术的关系。感受京剧人物独特的服饰、造型、和表演。学习没骨法、勾填法等表现技法;提高学生的国画表现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欣赏评述能力及综合学习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京剧人物,感受京剧艺术带给人们的美以及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京剧人物独特的服饰、造型、表演特点,以及京剧艺术带给人们的美感。
教学难点:学习用国画技法(没骨法、勾填法)表现京剧人物。
作业要求:运用国画技法表现你喜欢的京剧人物,要求表现出京剧人物的造型特点和动态。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生宣纸、京剧人物图片。
学生:课前参与查找京剧人物资料、美术书、国画用具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引入新课:
1、欣赏京剧片断。
思考:你认为观看的京剧片段中什么最吸引你?
2、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京剧的知识?
3、出示课题:京剧人物
服饰、造型、和表演最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思考并提问 激发学生兴趣、体会京剧艺术特色。 培养探究精神
二、讲授新课:
(一)回忆
1、说说京剧中人物分为哪几个行当?
2、说一说你喜欢的京剧人物的特点。(教师板书、课件配合)
(二)京剧人物独特的服饰、造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也是许多中国画家乐于表现的题材。
欣赏中国画——京剧人物
(三)分组讨论:
第一、二组:分析没骨法、勾填法的技法特点。说一说课本中那些作品运用了没骨法,那些运用了勾填法。(教师课件配合)
第三、四组:在绘画中如何表现不同角色的人物特点?(造型、服饰、性格特征)
第五、六组:在绘画中如何表现不同角色的人物动态?
第七组:勾填法、没骨法画出的作品给你什么不同感受?
(四)教师演示:运用勾填法、没骨法结合画出京剧人物。
生、旦、净、丑
生—文、武、小、老
旦—青衣、老旦、花旦、武旦
净—花脸
丑——反面、幽默滑稽
生—儒雅、俊美
旦—娇媚、女性
净—粗犷、暴躁
末—类似
丑—幽默风趣
学生欣赏 分析书中的作品
没骨法:直接用颜色或墨画出脸、身体、五官和衣纹。(孙悟空)勾填法:先用墨线勾画出人物形象,然后填上相应的颜色。(白蛇传)抓住人物性格、造型、服饰特点
抓住人物动态特点并进行夸张
学生分析:
勾填法:精细中带有干练
没骨法:豪放、大气
也可同时使用勾填法及没骨法,效果也很好。
学生感受京剧艺术中人物造型的多样性。
感受京剧艺术中人物塑造的魅力。
引出表现方法,使学生了解本课教学意图。
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
解决教学重点
解决教学难点。
三、布置作业、学生作画
欣赏京剧人物图片,画一幅你喜欢的京剧人物。
作业要求:运用所学没骨技法表现你喜欢的京剧人物,要求表现出京剧人物的造型特点和动态。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了解作业要求并开始作画。
培养学生学生造型表现能力。
四、评价、展示阶段:
1、填写评价表
2、小组互评:分析运用画法、造型特点、动态特点。
3、师评学生自评、互评培养学生评价意识及习惯
五、课后延伸:
可以用更多表现方法表现京剧人物。学生领会不同表现手法的艺术作品。培养发散思维
第二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组织教学:准备用具稳定情绪
二、复习引入新课:
1.没骨法:直接用颜色或墨画出脸、身体、五官和衣纹。
2.勾填法:先用墨线 ……此处隐藏3763个字……比较欣赏”的良好习惯。
教材主体内容定位在印象派是东西方艺术平衡及与相关课目知识整合的选择。教材介绍了19世纪末印象画派的艺术特点、代表画家以及印象派绘画与科学成就的联系。本课首先明确了印象派绘画在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和地位。帮助学生进入印象派绘画与古典绘画色彩特点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其为何“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表现能力”。在讨论活动中,教师可以分别从色彩倾向、对光色构成的理解和表现以及笔触的运用和表现特点等方面积极引导并提出相应的思考题,为学习讨论提供基本路径,促进学生之间更有效地展开学习讨论,也为教学的深入进行做好必要的铺垫。
接下来教材重点帮助教学从色调倾向、对光色的理解和表现以及笔触的运用和表现特点几个方面对《日出·印象》进行重点分析,然后通过展现同时代其他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归纳出印象派绘画在题材、笔触和光色气氛表现等方面的典型特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
*了解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提高运用比较欣赏方法欣赏作品的能力。
*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培养对美术作品进行综合审美评述的能力。
*增进对人类艺术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体会和理解。
三、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日出·印象》可以作为教学的欣赏导入。旭日初升,雾气迷蒙,画家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水面流光溢彩,显得生机勃勃。透过淡紫色的晨雾,港口的船只若隐若现,具有含蓄的气息。画家运用神奇的画笔将这瞬间的印象永驻在画布上,使它成为永恒。提倡课堂教学运用教材中提示的作品局部放大法,强化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视觉记忆,同时为作品笔触、造型等具体的形式分析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
教材的两组图片比较明确地呈现了印象派绘画与古典主义绘画的风格差异。适合作为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一”设置的教学讨论素材。强化作品形式的比较和风格的感受,尝试引导学生就两组作品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并展开讨论。
1、画面色调的比较;
2、光色的不同表现;
3、笔触。
如果教学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利用影视媒体设备,展现这些作品清晰的放大图片。也可以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课前寻找其他一些风格明显、画面清晰的经典作品,作为教材作品图片的补充信息,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P31一段介绍莫奈的文字提供了对《日出·印象》的一种艺术感受及与此幅作品相关艺术事件的简单描述,教学中不宜把对作品的审美感受拘泥于教材的这一种介绍,鼓励学生自己感受作品的视觉印象才是更为合理的教学选择。
《日出·印象》的欣赏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侧重对细节进行研究和讨论:画面气氛、色彩关系、造型手法以及笔触的运用、表现题材等等。
务必把握教材中提示的几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运用有关色彩知识和学习方法,分析画面的色彩关系;感受画面上表现早晨的朦胧气氛;比较学院派严谨的造型结构和细腻的形象塑造、庄重严肃的主题等等,逐步整体把握印象派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归纳总结:
1、印象派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
2、作品欣赏学习活动中掌握和运用的方法。
布置课后学习活动,明确为第二课时准备的资料收集和短文写作的方法及要求。
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提供有关书目或直接提供资料供学生选择,根据学生特点分别指定任务。短文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重点落在对具体作品形式美感的感受上。积极策划一次班级演讲活动:鼓励学生独自完成或小组合作,制作多媒体演示讲稿,整理自己对艺术作品进行自主欣赏探究的结果。
(第二课时)
展开即兴演讲活动,学生根据课前收集、整理的结果,评论自己喜爱的印象派绘画作品,借助媒体,展示学习探究的成果。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同意见进行辩论。活动前教师可以明确提示从以下几点评价学生的演讲,引导学生演讲努力的方向。
1、自觉运用比较的欣赏方法,研究印象派绘画的基本特点;
2、具有较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在欣赏活动中把情感与理智有机结合起来;
3、在欣赏活动中能够表现出对自然色彩、生活情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
4、大胆参与,见解独特,语言生动,表达清晰。
本课时生动活泼的关键是把课堂教学时间作为教学成果展示的时间,把教材上“活动二”的欣赏短文写作变成课前的准备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能,也提供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学习空间。
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尽量在每次学生展示后及时做出简短的评价,一是对应关照活动前提出的评价要点给予学生合适的定位,重点是鼓励;二是必须及时更正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三是提示学生提高作品欣赏水准的具体建议。
四、教学选择
为达到“了解印象主义美术,通过欣赏活动,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这一目标,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形式:
1、组织报告会或收集印刷品举办展览,让学生直接从资料中了解印象主义绘画;2、通过色彩游戏或一定目的的简单练习,如阳光下的云、一棵树和地上的投影、物体明暗两面的色彩关系等等,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了解印象派绘画;
3、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通过艺术史线索简介印象派绘画产生的条件以及对现代美术的影响,从较高的层面上把握和理解印象派绘画的特点。
五、教学建议
为了加强学生对作品艺术手法的直观感受,本课可以大量采用作品局部抽取放大法。注意在回顾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直接利用《多彩的风景》学习中获得的色彩观察方法与经验来分析印象派作品色彩处理的特点。
本课如果没有更多清晰图片资料的支持,就很难让学生从作品形式技巧方面的分析过程中获得更多真正有意义的直观审美感受。一般来讲,现在许多网络图库中一些高清晰印象派作品的图片都可以基本满足教学的要求。
但是,对于信息资料相对贫乏的地区,或许根本没有多媒体的设备作为日常的教学支撑,所以在此教学就有必要避实就虚了。建议教师紧紧抓住P31大幅的《日出·印象》进行作品形式技巧的重点分析,力争以点带面地组织教学深入开展,帮助学生初步理会印象派的绘画特点。
虽然比较的方法是美术欣赏中极为常见的方法,但是在作品的具体比较中却存在较大的教学选择空间。比如,特定的作品与什么作品相比较?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教材中为凸现印象派的艺术特点,选择了古典主义画派的作品来进行对比。这样的比较适合帮助学生区分印象派以前的艺术风格与印象派之间形式上的大体风格差异,教材上设置“活动一”的讨论就是这个意图。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活动一”很难单独成为支撑一个课时的学习活动,更多意义上可视为课时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至于印象派到底具有怎样的特点与风格,或许光运用对比的欣赏方法就不够了。此时选择比较的作品建议是印象派的一些代表作。对同一画派作品的仔细类比,往往是获得某个艺术流派更多艺术风格特征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