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陈情表》教案

时间:2023-11-10 15:42:52
《陈情表》教案十篇

《陈情表》教案十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陈情表》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陈情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明确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充实文言仓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表达的至真至诚的苦情、亲情、忠情。

3、激发学生孝亲意识,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于层层叙事中表达的衷情,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臣以险衅( ) 悯( )臣孤弱 夙遭闵( )凶

终鲜( )兄弟  常在床蓐( )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衿( )育  宠命优渥( )

岂敢盘桓( ) 有所希冀( ) 日薄( )西山

除臣洗( )马 逮( )奉圣朝  过蒙拔擢( )

门衰祚( )薄 更( )相为命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常在床蓐( )

零丁孤苦( ) 四十有四( )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有一位蜀汉旧臣,幼年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和祖母相依为命。蜀国灭亡后,新帝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为官,可这时祖母已是96岁高龄,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赴朝为官他就没有办法孝敬祖母,同学们你们说他该怎么办?他写了一篇表文婉言辞谢,据说晋武帝看了他的奏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他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表文。

(二)预习检查,解读文题

1、检查预习

小组自查,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文章体例,解释“夙、凶、薄、息、寻、除、拔”等字的意义。

2、提问解题:本文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为何陈情?

小组抢答陈述

李密( 224 - 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初读感知,明确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四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总结:第一段 孤苦无依母孙相扶(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 朝廷恩遇进退两难(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第三段感激君恩 感念母恩(感激朝廷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之情。)

第四段先孝后忠忠孝两全(愿乞终养,报答祖母养育之情;保卒余年,尽节陛下知遇之恩。)

(四)诵读文本,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

学生谈感受,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婉转凄切、真挚动人。

幻灯展示诵读提示: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小组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揣摩情感,感受节奏、重读、语气的运用,最后推选一名同学进行诵读PK

3、诵读PK

每组派一名同学选读文本,评选最佳诵读选手。

4、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陈了什么情?

教师补充: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李密均以侍奉祖母为由,均辞命不从。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

学生的回答可以不拘泥于孝情和忠情,可谈孤苦之情、感恩之情、两难之情、恐惧之情,对旧朝的忠心,对司马氏政权的戒心,等等。

5、集体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结束文本学习。

(五)拓展延伸,抒写孝情

过渡: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取晋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层层陈情,同学们认为哪种情感最为重要。围绕着“忠”“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播放组图,配音解说。

2、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六)作业

1、整理课文中的成语。

2、反复诵读,揣摩文章的语言艺术。

【小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板书设计】

《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忠 陈情 孝

(先尽忠,后尽孝)

《陈情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此处隐藏19322个字……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

《陈情表》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二、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三、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融情于事

二、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二、熟读背诵

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三、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1、 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2、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少年多病---无亲无戚---祖母病卧

2、熟读第二段。

3、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不矜名节---宠命优渥---祖母病笃---不能废远

4、熟读第四段。

5、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6、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一、导入课题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2、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三、赏析语言

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陈情表》教案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